
(4月13日 陜西日報 第5版)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熊良虎
鄉村要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美麗的和諧統一,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點。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正式寫入報告、寫進黨章;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更全面、長遠的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這些闡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億萬農民群眾的深切關懷,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近年來,我省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突破口,以生態創建為助推器,牢固樹立城鄉環境一體化治理新思路,全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和環境質量改善。自2012年被列入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以來,大力推動全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截至2017年,全省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1.39億元,在90個縣(市、區)、997個鄉鎮(街辦)、5210個建制村(社區)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工程,共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185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2431處、垃圾中轉及處置設施231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設施1821處,配備生活垃圾收集車2.36萬輛,受益人口近880萬。日前,省委書記胡和平在《人民日報》撰文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要“堅持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搞好農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點,改善效果最直觀,農民感受最明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能為鄉村振興帶來多重紅利。一是有利于提升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抓好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工程。二是有利于從源頭上攻克農村貧困難題。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吸引更多的工商資本、技術人才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促進資金、技術、智力等資源向農村流動;吸引更多的醫療、教育人才到農村去,全面提高農村的醫療、教育水平。三是有利于發展綠色生態鄉村旅游。打造一批田園觀光類、民俗風情類、農業體驗類、民宿度假類等特色鮮明的旅游名村和主題園區,把鄉村旅游服務業培育成為農業發展的新亮點。四是有利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城鄉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農村人居環境狀況亟待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任務繁重
經過多年努力,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生活和生產垃圾越來越多。過去,農村垃圾主要是易腐爛變質的瓜皮菜葉、秸稈之類,現在則增加了塑料袋、廢電池、建筑垃圾等種類。
同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項目覆蓋率有待提高。目前,農村環衛項目實施重點多為千人以上的村莊,那些人居相對分散的村莊尚未得到全部覆蓋。二是體制機制有待健全。鎮村專職環保管理機構和人員尚顯缺乏,管用、有效的垃圾和污水處理制度尚顯不足,一部分已建成的環保設施尚存在管護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的現象。三是后續運行經費有待保障。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上,一般只支持設備采購和硬件建設,但在項目的衛生保潔、設施設備運行維護等環節尚存在較大資金缺口,個別地方仍有積存垃圾不能及時清理、設備有所閑置的問題出現。四是農民環保意識有待增強。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制約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進程,使我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面臨不小的挑戰。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能“一刀切”,需突出重點,讓典型引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順應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加快補齊突出短板,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要結合地貌、民風、產業等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既要綜合施策,又要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對地理條件差、居住分散的老村莊,可以采取修舊如舊、“穿衣戴帽”的辦法,先抓好中心區域房屋整飾、入戶道路建設、門前綠化和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對以農業種植、養殖為主的鄉村,重點做好生產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對景區周邊的鄉村,可以按照與景區風格相適應、與旅游要素相配套的要求,著力治理餐飲業污染。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首先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題。在生活垃圾處理上,對于易腐垃圾,應因地制宜采用機器成肥、太陽能輔助堆肥和厭氧產沼發酵等方式進行處理;對于不可腐爛的有機垃圾,應大力推廣閃蒸礦化低溫裂解處理技術和低溫磁化垃圾焚燒技術進行處置;對于其他垃圾,應轉運至所屬區域的生活垃圾焚燒廠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上,要綜合區位條件、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因地制宜建立農村污水處置、設施運行管理、檢查考核獎懲等長效機制,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比如活性污泥法、人工快滲、凈化槽、人工濕地等先進適用新技術。同時,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大力提升村容村貌。
農村環境治理與城市環境治理不同,如果照搬城市的環境治理思路,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產生新的問題。解決農村的污水和垃圾處理問題,已成為當前環保行業必須面對的新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需要我們立足各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案、尋找到操作性最強的技術,使農村人居環境很快得到明顯改善。
農村垃圾治理和環境保護設施要“三分建、七分管”。建立村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已成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要大力推廣城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置項目,培育一批專業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運營公司,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實行投、建、管、運一體化運營,切實改變一些地方環保基礎設施建管脫節的問題,確保已建成的環保基礎設施高效運行。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